安徽省“十一五”安全生产规划
发布日期:2007-12-05 信息来源: 浏览量:3078
一、指导思想
以邓小平理论和“三个代表”重要思想为指导,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,坚持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理论,坚持“安全第一、预防为主、综合治理”的方针,倡导安全文化,健全安全法制,落实安全责任,实施“科教兴安”战略,加大安全投入,标本兼治,建立和完善安全生产长效机制,努力实现安全生产状况的明显好转,为构建和谐安徽,加快发展,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良好的环境。
二、总体目标
到2010年,形成较为完善的安全生产法规体系、监管体系、应急救援体系、技术支撑体系、信息体系、培训教育体系,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基础工作普遍得到加强,从业人员的安全知识和技能明显提高,全省亿元生产总值的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比2005年下降40%,工矿商贸企业从业人员10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比2005年下降25%,道路交通万车事故死亡率比2005年下降40%,煤矿百万吨事故死亡率不超过2005年实际数;“十一五”时期,全省每年发生一次死亡10人及10人以上特大事故起数不超过1起,职业危害严重的局面得到有效控制,全省安全生产状况明显好转。
到2020年,全省安全生产状况实现根本性好转,亿元生产总值的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、工矿商贸企业从业人员10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等指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,接近先进省份。
三、分类指标
1.重点行业和领域的伤亡事故控制目标
“十一五”时期,全省重点行业和领域的伤亡事故控制指标是:
煤矿:2010年,百万吨事故死亡率不超过2005年实际数,“十一五”时期发生一次死亡10人及10人以上特大事故起数低于“十五”期间实际数(3起);
非煤矿山:2010年,事故死亡人数比2005年下降10%;
危险化学品:2010年,事故死亡人数比2005年下降10%;
烟花爆竹:2010年,事故死亡人数比2005年下降10%;
建筑业:2010年,事故死亡人数比2005年下降10%;
特种设备:2010年,事故死亡人数比2005年下降10%;
火灾:2010年,事故死亡人数比2005年下降3.5%;
道路交通:2010年,万车事故死亡率比2005年下降40%,“十一五”时期全省每年发生一次死亡10人及10人以上特大事故不超过1起;
水上交通:2010年,死亡和失踪人数比2004年下降10%;
农业机械:2010年,事故死亡人数比2004年下降10%;
渔业船舶:“十一五”时期保持无死亡事故。
2010年,实现各行业全面开展定期检测检验工作的目标,全省有毒有害作业场所检查合格率达到80%以上。矿山职业病发病人数,每年不超过400人,其中:煤矿职业病发病人数每年不超过250人。
3.监管体系目标
重点加强县(市、区)乡安全监管机构建设,到2010年,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四级(省、市、县、乡)安全监管体系;安全生产控制指标体系进一步完善,安全生产责任制得到全面落实。
4.安全生产法制建设目标
“十一五”时期,制定、修订地方性安全法规、规程、标准50项以上;从业人员和社会公众的安全法制意识有明显增强;安全监管执法人员普遍按规定经过培训,执法水平明显提高。
5.安全科技目标
到2010年,建成适应全省安全生产需要的科技研发、检测检验与物证分析、技术推广与服务、智力资源等安全科技支撑体系,新技术、新材料、新工艺、新装备在安全生产工作中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,企业特别是高危行业的企业安全生产条件得到较为明显的改善,安全监管工作的科技含量显著增加,科技因素在降低事故发生率、大幅度减少重特大事故方面的贡献率明显提高。
6.培训教育和安全文化建设目标
到2007年,在全省范围内基本建立安全培训教育体系,能满足全省安全生产工作人员培训的需要,各类安全生产人才基本能满足全省安全生产工作的需要。安全生产监管人员、高危行业的生产经营单位负责人和安全管理人员以及特种作业人员,100%按规定培训合格并持证上岗。
与此同时,利用各种媒体和舆论工具,运用多种形式和手段,深入开展“安全生产宣传月”等活动,为提高全民安全意识,营造“关爱生命、关注安全”的社会舆论氛围。
7.重大危险源监控和重大安全事故隐患治理目标
“十一五”时期,通过综合运用人防、物防和技防措施,全面加强对重大事故隐患和重大危险源的监控,建立起省、市、县三级重大危险源和重大事故隐患监控体系;同时,设立各级政府安全专项资金,抓住重点,搞好示范,使重大危险源得到有效监控,重大安全隐患得到有效治理。
8.应急救援体系建设目标
“十一五”时期,通过发挥地方和企业积极性,充分利用现有资源,建立起基本适应安全生产工作需要的省、市、县政府和企业的事故应急救援体系。